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美文美圖 > 正文
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9-03 09:00
□ 正義
在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臨近之際,我觀看了電影《南京照相館》。這部電影帶領觀眾重回1937年的南京,透過一家小小照相館的鏡頭,凝視那段血與痛的歷史。影片以德國商人約翰·拉貝與國際安全區(qū)成員救助中國難民的真實事跡為藍本,將照相館這一空間升華為記錄歷史、保存記憶的場域。每一張照片,不僅是對戰(zhàn)爭罪行的無聲控訴,亦是對人性光輝的永恒見證。
《南京照相館》以克制而深刻的鏡頭語言,避開宏大的戰(zhàn)爭敘事,選擇從微觀視角切入,聚焦于普通人的生存與情感。照相館中的相機所捕捉的,是一個個具體而鮮活的生命痕跡。當日軍闖入照相館企圖銷毀底片,主人公拼死守護的已不僅是照片,更是真相與記憶的存在。這些被搶救下來的影像,既是戰(zhàn)后審判侵略者的關鍵物證,也成為歷史記憶的物質(zhì)載體。
影片最打動人心之處,在于對影像與記憶關系的深刻呈現(xiàn)。照片雖是靜態(tài)的二維切片,卻承載著厚重的情感與時空。片中一位母親在家人遇難前拍攝的全家福,成為她與親人最后的聯(lián)結。這樣的瞬間揭示出影像的永恒性——它跨越生死,維系情感,使記憶得以抵抗時間的侵蝕。照相館因而成為一個“記憶之場”,個人遭遇與民族命運于此交匯,微末之聲匯入歷史長河。
在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的背景下,本片提供了一種不同于正統(tǒng)史學的歷史敘述。它采用平民視角,重構了一段“自下而上”的歷史記憶,讓我們看到戰(zhàn)爭不僅是軍事行動與政治博弈,更是億萬普通人的悲歡生死。這樣的敘事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情感距離,使記憶不再是冷冰冰的史實,而是可歌可泣的生命經(jīng)驗。
影片也觸及歷史記憶的代際傳承問題。年輕助手從最初對師父行為的不解,到最終接過守護真相的使命,隱喻著記憶傳遞的希望與挑戰(zhàn)。當親歷者逐漸老去,如何讓新一代理解歷史、敬畏歷史,成為重要的文化使命。電影作為大眾藝術,憑借其情感敘事能力,可打破時間隔閡,為歷史記憶注入當代生命力。
照相館本身即是一個象征性的空間——它既存留私人記憶(婚照、全家福),也記錄歷史真相(暴行與救助)。這種雙重性提醒我們,歷史從來不是抽象宏大的敘事,而是由無數(shù)個體命運編織而成的復雜網(wǎng)絡。當我們凝視這些歷史影像,我們不僅是在回望過去,更是在履行一種倫理責任:與逝者對話,為記憶作證。
在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之際,《南京照相館》拒絕簡化的歷史二元敘事,而是呈現(xiàn)了極端環(huán)境中人性的多樣形態(tài):殘忍與仁慈并存,絕望與尊嚴共生。這種復雜性避免了記憶被政治化、工具化,保持了歷史應有的厚重與真實。
《南京照相館》不僅關乎過去,也映照當下。它提醒我們,歷史記憶是不斷被重新闡釋的開放過程。每一代人都需以自身方式與歷史對話,從中汲取警示與啟迪。站在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的紀念節(jié)點,我們應銘記苦難,珍惜和平,傳承黑暗中不滅的人性光輝。如同影片中的照相館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歷史的守護者——通過記錄、講述與反思,讓記憶永不湮滅,讓歷史永不終結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